山东省莱芜莱城区羊里镇杨王后村
整理: • 59人看过
杨王后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、东南距羊里村3公里处。西邻寨里镇,北界大王庄镇,O九路紧靠村西,地处平原,耕地面积863亩,272户,838口人。
据《杨氏谱》记载,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杨姓由莱阳县迁此建村,因村子东南有一石王庙,冠以姓氏取名为杨家王石,后简化为杨王石。1945年分为两个行政村,即杨王前、杨王后,该村居北,为杨王后村,先后由毕、张、陈、朱、孙迁入此地定居,其中杨姓最多。
清康熙《莱芜县志》记载:“羊里保•杨家王石。”民国初期,杨王后村属王石保;1941年至1945年,归莱北县八区;1951年至1956年,归羊里区汇河乡;1958年属羊里公社;后依次隶属寨里公社、羊里公社、羊里办事处、羊里镇。
杨王后人才济济,人才辈出。明朝时期曾有:少保公、礼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仓食官、北平府太守等官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有:杨光德、杨光清、杨光本、杨永芝、毕研海、杨守硕、杨守武、杨光彪、陈义福、杨光年、杨永业、毕经芳等。其中陈义福、杨光彪在部队住团职以上干部;毕研海任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;杨光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等残废军人,双目失明。他身残志不残,不靠国家的特殊照顾,立志回村报效家乡父老,1946年曾任联合村的支部书记,于1974年病故;杨光本从事教育几十年,是莱芜教育界的老前辈,现已80多岁,正县级。自高考制度恢复以后,该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近百人,其中一户两个以上大学生的有好几家,其中杨自玉的4个儿子全部大学毕业。杨东凯,太原机械学院毕业后,考研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,现在新加坡工作,取得博士后学位,已于清华大学签订任教合同。杨彦,毕业于洛阳军事外国语学院,现留校任教,取得硕士学位。
杨王后的历史古迹有牛王庙、关帝庙。说起困龙河,有一个美妙的传说。牛王庙,遗址在困龙河以南百余米处,古典小说《薛礼征东》中有“金鸡山、凤凰台、万丈高的舍身崖、牛王寺前挂甲槐”之说,据村民口碑相传,牛王寺就是传说的牛王庙。关帝庙,建于清朝道光年间,位于村中偏西位置。
困龙河原宽1000余米,40里长连绵不断,最终汇入汶河,是人们游玩消遣的好去处。因上游建水库拦水和农业学大寨改河造田,现河道仅有十几米宽,从村北、村西经过。
建国前后,杨王后的古装戏闻名莱芜,已故老艺人杨守民吹、拉、弹、唱、编导、生、旦、丑、脸样样精通。后莱芜梆子剧团的老艺人对他非常信服,以他为首编演的几十场古装戏在莱芜、泰安、新太、淄博等地影响颇大。其中他主编导演的《七错》曾先后获得省、地、县的表彰。他主演的莱芜梆子《豹头山》中的程咬金堪称莱芜一绝,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莱芜轰动一时。至今杨王后还有一支20多人的演唱队伍,逢年过节唱大戏,弘杨美德,鞭鞑丑恶,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。
改革开放后,杨王后的工农业蓬勃发展,以造纸业为龙头,带动了冷藏加工业的发展。现全村有造纸厂3家,年产卫生纸2000吨。有恒温库4处,容量4千吨。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,生姜、大蒜、高值细菜已成为主导产业。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,养猪、养鸡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。2001年,全村经济总收入32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796元。
*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
[感谢网友"LUCKY719"分享此内容。]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s://www.huhuiyi.com/100191783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