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
整理: • 128人看过
南门村位于黄杨山下。全村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5628亩。其中鱼塘500亩,水稻1450亩,经济作物1354亩。全村现有常住人口5502人,1426户。南门村有12条自然村,分别是南边里、中心里、北边里、圹祖、竹元、四圣、新围、冲口、新圩、毓秀、背底水、渔业等共23个村民小组,有村民代表46人。
村内有共青团支部、南门村民兵营、南门妇女会、南门村治保会、南门村调解会、南门村办公室,曲艺社等。
村里成立了一支由43人组成的党群连心工程联络员队伍,联系村1000多户家庭,主要从6个方面为村民服务:1、生产互助;2、治安维稳;3、环境卫生;4、调解服务;5、晋法宣教;6、就业服务。一年来,联络员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,为村委会党支部日常工作以及换届选举作出重大贡献。
村务制度建设方面:村务公开工作在村党支部领导下,由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,按照《广东省村务公开条例》规定的时间和内容,及时、全面、如实公开。建立健全的有关制度,如村务、政务、财务公开制度;一事一议制度、重大问题议事制度;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。党员联系村务工作中,村干部每人联系7户,其他党员联系 7户,及时地解决好个别村民的困难和所提出的意见。
精神文明建设方面:重视精神文明建设,村有幼儿园和老人娱乐室,让村中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有了娱乐和学习的地方,每年都投入资金进行教学建设,建立学生奖学金制度等福利事业,每年春节投入经费搞一些文娱活动;村治保会实施了24小时的巡逻制度,大大减少了小偷小摸现象;村干部都参加了社会保险金,历年没有拖欠村干部工资;2010年参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达98%,准时发放原籍学生助学金和老人退休补贴。
主要优势:南门村毗邻斗门圩镇,交通便捷,地理位置较为优越,具有较浓的古式古乡、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庄。从明永乐年间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是宋皇室赵氏的聚居地,户籍人口中85%以上是宋魏王匡美之后。村内有五座先后建于明、清和民初的古祠,其中菉猗堂及建筑群为省文物保护单位,并已向国家级申报,是斗门八景。意圹赵公祠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并已向区级申报文保单位。有省首批古村落、斗门八景——接霞庄(赵家庄)。还有始建于清光绪年至民初,斗门地区的政治、民办教育和卫生服务摇篮的古村落——毓秀社。我村是广东省旅游特色村,是最有特色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,是珠海市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示范村。
办公电话:0756-5798551
南门村的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(1454年),清代乾隆年间曾修复过,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(即赵晴峰),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。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菉猗堂为三进院落四合式布局,包括前厅、中殿和后殿,建筑面积426.69平方米,进与进之间隔一天井,里进较外进高,整体结构古朴典雅,颇具气势。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屋面、龙舟脊,硬山搁檩式梁架。山墙结构尤为独特,均用排列齐整、硕大的蚝壳与黄坭浆砌成65厘米厚壁,院落台基全用红谷石砌成。整体采用大量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、陶塑等装饰。墙上有以文人墨客琴棋书画为内容的绘画。菉猗堂作为赵氏皇族后裔的祖祠,经历数百年洗礼仍保存较好,对研究宋代北方移民南迁及北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。既是研究宋史、人口迁移史及明代广东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和实物建筑,又具有较高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信息来源:珠海市文明办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s://www.huhuiyi.com/10023240469.html